查看原文
其他

会客厅丨祁林:春晚为什么越来越没意思?

2016-11-02 女性阅读新力量➤ 半城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0342e24byc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永慕庐论坛半城大话——祁林

时长:39分27秒



半 城 大 话十月二十九日,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,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祁林博士,在中山陵永慕庐发表了题为【视觉技术与社会变迁】的讲演。半城在此摘编讲演内容,以供分享。





用视觉技术颠覆传统——遇见了春晚,失去了什么?

文/吕新月 讲/祁林

“除夕夜你在做什么?”

“看春晚啊。”

“春晚好看吗?”

“感觉最近几年越来越没意思了。”

“除夕夜如果不看春晚,你会做什么呢?”

“……”



为什么?

为什么春晚越来越“没意思”?

为什么即使觉得“没意思”,你也还是会准时守着电视机等着它开始?

不妨,让我们来回忆一下:

1958年,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成功,开始播送黑白电视。

1973年,我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。

1983年,中央电视台首次在除夕夜推出“春晚”。从此,“春晚”成为全体中国人的“年夜饭”。

电视技术对于当代中国的深刻改变在于,将公共空间引入私人空间,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和国家、社会相关联;同时,它也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,尤其是传统民俗的进程。

电视在中国普及伊始,就用视觉传播修正了汉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——春节。这绝非危言耸听,春晚在当今社会毋庸置疑成为了“新民俗”,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。

它不仅是一个电视文本,也是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标本。它就像是电视技术与我们定下的崭新“契约”——技术承诺提供节日欢乐和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心理认同,我们则奉献自己在除夕这一关键时刻的“神圣时间”。

如果你也感到“年味变淡了”,那么说明,你也成为了这一“契约”的相关方。


▲祁林老师在永慕庐讲演现场


(一)

“年味变淡”的背后

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除夕

家中的老人也许比我们更为熟悉传统的春节仪式:吃完年夜饭,全家人进入“守岁”阶段。晚辈们向家族中的长辈行礼辞岁,长辈受礼的同时向晚辈分发压岁钱,阖家团坐,说话聊天;妇女们则打扫房间,清洁祖先牌位;小孩子们到处玩耍,一起等候新年的来临。新年一到,全家人放鞭炮、吃饺子(或汤圆)。总之,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阖家欢聚时刻。

除此之外,传统仪式还包括贴门神、祭灶王爷等消灾祈福的活动,人们主动与神灵沟通。每一次与神秘世界的沟通,都预示着来年有一个美好的光景。

人们也会与已逝的祖先沟通——去家族祠堂或者祖坟祭拜祖先,希望他们能够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;祠堂、神像、烛光、烧纸钱的火焰,成为除夕夜严肃而温暖的一部分。

然而,春晚改变了这一切。不再有行礼,不再有闲聊,更没有在户外进行的祈福活动。所有人都围聚在电视机前,看节目里的载歌载舞与欢声笑语。如此,除夕最重要的“守岁”内涵被完全改变,同时改变的,还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智。

在传统除夕,人们的心智模式是由“敬”和“畏”构成的,这是对天地、祖先、鬼神的尊重,是对传统伦理规范的尊重。而春晚则带来了不同的气质——“颂”和“乐”。这也是为什么春晚“越来越没意思”的原因。

春晚的“颂”有特定的对象和表现,它借助电视技术,将原有的权威,即“神灵、祖先”置换成“国家、民族”。也常常用“直接把英雄人物请上舞台”和“展现现代化的图像符号”(如天安门、华表、国旗等)来给观众累加情感堆积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春晚还用现代通讯技术制造了一个“给全国人民”乃至“全世界华人”拜年的场景,这是为了传播“普天同庆”这一颇具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,向全世界传递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场上的“文化中国”的概念。


▲永慕庐论坛讲演现场


(二)

你会笑,是因为它没有发生在你身上

让我们再来看“乐”。

传统春节中,除夕之夜的活动并不包含“乐”的因素,“乐”的活动只有到正月十五前后才会出现,比如社戏、庙会、马戏表演等。然而,春晚中的“乐”是在“颂”的背景下展现出来的,这使得春晚中的“乐”受到了诸多限制。 

当你发现近几年的小品、相声不再那么有趣,实际上是因为这类讽刺性节目中的“讽刺对象”变得越来越难找。在“颂”的框架下,取“乐”的对象越来越集中在社会边缘群体乃至弱势群体上——不谙城市规则的农民工、想占小便宜的农民、娘娘腔的男人等等,而你之所以捧腹大笑,是因为它没有发生在你身上。

这些不仅引发了批评界的诟病,也成为春晚目前在内容创意方面面临的困境之一。所以常听闻艺人们说“在春晚上演出好节目是一件难事”,并不是空穴来风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春晚的舞台布景越来越华丽,登台演员越来越多,由此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了“冲击”,从而达到热闹喜庆的目的。舞台布置和虚拟技术打造的演出背景,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的大部分注意力,至于节目的具体内容,反而成为次要的了。

创新是好事,按理来说形式创新也是创新的一部分,但是春晚却因此而饱受诟病,其深层次的文化原因,正在于这种做法——用技术造就的奇观,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在传统除夕夜的心智结构。

其实,形式并不重要。我们向来认为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,在除夕夜所追求的,仅仅是与家人团聚的这样一份“安心”。而春晚,却用一场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视觉盛宴,在原本安宁平静的家庭中嵌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展演奇观。

除夕夜,我们遇见了春晚,却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安心和神圣。


▲永慕庐论坛讲演现场


(三) 

其实,手机让你忘记了世界

而视觉技术对我们的影响还不止于此,它不仅改变了“社会”这个大范围,而且也深入到我们每一个“小家庭”,甚至我们自己。

日复一日,在各种各样的公众场合,我们都能看到许多低着头沉迷于手机世界的人,他们被戏称为“低头族”。其实你在无形之中,也早已加入了他们——在车站等车时掏出手机看看朋友圈;在地铁上无所事事时拿起手机玩个小游戏;甚至连好友聚餐时的聊天间隙,你也会不自觉地打开手机看几眼。

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,让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“标配”。一会儿是朋友圈动态,一会儿是朋友发给的链接,一会儿和朋友聊聊天,一会儿在订阅号中看看文章,我们的视线不断分散,注意力不断游移。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,无法忍受刻板的长期事件,只能接纳多样化、碎片化、刺激性的信息。

当拿起手机或者iPad时,海量的信息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选择,让每个人都成为了“信息富人”,但是实际上,这只是一种虚拟的控制感。我们并没有获得更多处理信息的时间,反而失去了深入了解信息的心态和能力。


▲主持人范丽甍(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、半城音乐顾问)


(四)

人不能靠“功能”,而要靠“美”活下去

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,我们每个人的“观看”,都越来越倾向于寻找一个“同好”,能够与你一起“观看”,一起分享感受。在这样的观看下形成的人际关系,被称为“美学共同体”,它是人类生活在达到比较高级阶段之后形成的共同体。

正如一个企业,在最开始经营的时候会把着重点放在效益上,而在发展起来之后,便一定会追求“企业文化”。因为人不能只靠“功能”活下去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也并不是“你是会计,我是出纳,我们一起在财务部工作”这样机械的关系。


▲永慕庐论坛半城大话第十五期

我们需要美学,这样一种在日常柴米油盐之外的更高的精神追求,它给你以希望,指引你向着更美的未来大步前进。

而视觉技术,在某种程度上,便承担起了我们时代的美学责任。一切事物,包括春晚在内,终究不能够依靠形式取胜,而要以“美”取胜。

愿我们每一个人,在技术大潮之中,仍旧保持那颗追求“美”的心灵。



鸣谢南京卧龙湖置业有限公司支持半城大话




文编 | 车俊铭  视频剪辑丨刘青

半城编辑部

转载请联系平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